小品之家
2015最新小品 赵本山小品 宋小宝小品 小沈阳小品 赵四小品全集


首页>三句半剧本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本书主要考察20世纪中国鲁迅研究的演进轨迹。全书将20世纪的中国的鲁迅研究分为四个时期:一、奠基期(1913~1928);二、形成期(1929~194 9);三、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研究(1949~1976);四、新时期的鲁迅研究(197 6~1989)。并对各个时期的研究格局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作者
王富仁


内容
考察20世纪中国鲁迅研究演进轨迹

出生地
山东高唐

目录
1图书简介
2作者简介
3图书目录
4初版后记
5序
折叠编辑本段图书简介
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他就是鲁迅,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在他五十六年的战斗生涯中,他的创作达三百万字,译文约二百五十万字,显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实绩,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 本书为"而已丛书"之一,拟简略考察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考察中国鲁迅研究历史演变的轨迹,并对它的前景作概略性的预测。本书把至今的鲁迅研究分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从开始到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可以称为中国鲁迅研究的奠基期。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第二时期,这一时期是鲁迅研究的形成期。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三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大陆鲁迅研究的毛泽东思想学派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为第四时期,这是新时期的鲁迅研究。并对各个时期的研究格局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富仁,著名学者,1941年生,山东高唐人。1967年毕业干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山东聊城四中任教多年。1977年考取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4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晋升正教授,1992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折叠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初版序

引言

第一章 鲁迅研究的奠基期(1913~1928)

第二章 鲁迅研究的形成期(1929~19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鲁迅研究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人生艺术派的鲁迅研究

第三节 三四十年代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鲁迅研究

第三章 毛泽东时代的鲁迅研究(1949~1976)

第一节 1949年以后的文化整合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启蒙派鲁迅研究的衰落

第三节 5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务实派鲁迅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派与鲁迅研究

第五节 1949~1976年业务派的鲁迅研究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中的鲁迅研究

第四章 新时期的鲁迅研究(1976~198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派的分化与重组

第二节 新时期业务派的鲁迅研究

第三节 新时期启蒙派的鲁迅研究

第四节 新时期人生哲学派的鲁迅研究

第五节 新时期的先锋派鲁迅研究

第六节 三四十年代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鲁迅观的复活

折叠编辑本段初版后记
附录

我和鲁迅研究

学界三魂

我看中国的鲁迅研究

再版后记

折叠编辑本段序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序

鲁迅在《阿Q 正传·第一章 序》里,提出了一个"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的

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意味,也是中国读书人心里的一种人情。既是人

情,有时也会化为世故。此所以古人的行状和墓志于是芳泽杂糅,令人击节,也

令人摇头,把"序"换"人"也一样。今人和古人常常对"序"大为不满,就是

一个确证。

现在,富仁同志将他去年在《鲁迅研究月刊》上连载11期的长文集为专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为学术计乐于出版,照例要有一篇序了。富仁学兄自己不写,却

要命我作文,陷我于惶恐不安,踌躇彷徨之地。我早复述过作序是要胡适之的旧

话,决非旧时的沉淀,实为新近的感怀。几经恳商,辞谢不了,只有写不出的时

候偏硬写了。

富仁的著作不需要别人来序,特别是他的关于鲁迅的新著。

大凡有记性的人,在中国鲁迅研究界的,或许还没有忘记吧?古人说的"此

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用来形容他的鲁迅研究,恰到

好处。1981年纪念鲁迅诞生100 周年,有全国的大会;大会中有学术讨论会。

"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缺台湾省)和中央有关单位,推选出一百七十

名正式代表出席学术讨论会,各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还推选出本民族的代表参加。

讨论会最后收到各地推荐的论文共一百七十三篇。"唯一一个不是代表而选中了

论文的,是王富仁;唯一一个不是代表的论文又由"鲁迅诞生100 周年纪念委员

会学术活动组"从173 篇中选出30篇编入《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

文选》的,是王富仁的《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那时候,学术讨论会提

前一年半开始筹备,3 月在北京开撰稿会,下半年全国又分南北两片开撰稿会。

当年4 月组成学术活动组,开始工作。5 月集中进驻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即现在

的国谊宾馆,遴选由各省、市、自治区初选后寄来的论文,其实也是学术代表。

因为有规定;参加学术讨论会的代表是必须有论文的。七八个人,无分昼夜,初

读,复读,讨论,分析,比较,头晕眼花,乐在其中,苦也在其中,有一天,王

信发现了王富仁。大家争相传阅,众口一词。那兴奋,那快慰,以及私心对不苟

言笑却有"三句半"绝活又尚未熟悉的王信的钦羡,真所谓历历如在眼前,虽然,

我的记性一向很差,遣忘了的人,的事,太多太多了。

第二年,富仁就成为何林师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实事求是,我

和他有了同学之谊;夸大起来,也算有同门之雅了。然而他在北师大苦读,我在

研究室打杂。勤惰优劣,不言自明。

三年之后,1984年10月31日,富仁兄以《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呐喊〉〈彷徨〉综论》的博士论文,获得由唐搜,王士菁,严家炎,钟敬文,

郭预衡,李何林诸先生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六票一致通过;并建议授予博士学

位。又经过中国特色的审批,顺利地获得了"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博士学位"。

这,在新中国,他是第一个这样的博士。论文一经发表,震动学界,作者随之誉

满中国。

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就是这样:博大精深。如高山,如大海,高不可攀,

深不可测;由钟敬文,唐弢,李何林,王士菁,郭预衡和严家炎六先生确认为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呐喊》和《彷徨》进行了深入的、富有独

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为学术界许多人所承认的突破性成果"的博士论文,竟惹怒

了自诩真正操马克思主义枪法的鲁迅研究专家和非专家,判以严重的罪名,祭起

可怕的帽子,摇摇摆摆,晃晃悠悠,一心想扣在富仁同志的头上而后快。个人毕

竟拗不过时势。虽覆车之鬼至死不改,而时代的车轮颠颠簸簸点点向前,富仁也

不畏艰险,在坎坷的科学道路上,一步一步走着自己的路。

现在富仁自己也带博士生,做着博士导师了。他的著作,还需要别人来作序

么?

富仁是学人。认真求学,实在做人。个性是有的。唯其有个性,才显得真切。

这回一口气重读连载诸篇,又一次感受到他读得多,学问广,眼界宽,魄力大,

思想富有自己运动的力量,下笔为文,也近于汪洋恣肆的。他对中国鲁迅研究历

史的描述,敢于概括,敢于评论。他根据各个著作和论文,断言有第一个时期的

"社会人生派","青年浪漫派","对立"派(是不是可以叫做英美知识派?);

有第二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派","马克思主义务实派","马克思主义

精神启蒙派","人生一艺术派","英美派";有第三个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学派",又分为"理论派"和"学术派","马克思主义政治派"或"国家政治

派";有第四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启蒙主义派","人生哲学派",

"英美派"和"先锋派"。算起来有十六七个派别之多。不用说各派之间的异同,

分化与传承,发展与停滞,尤其是斗争,很富有启发性,单单是这名目及其界定,

对于此后的鲁迅研究者,就不能如风过耳,无动于衷。

有两个特点很打动我。一是作者的宽厚。几十年来,鲁迅,鲁迅著作特别是

鲁迅思想,鲁迅研究,可以说是十二万分的或非常的敏感,尖锐,刺激,严重。

学术上的和社会实践中的是非,利害,得失,功过;人事间的恩恩怨怨,正直邪

恶,高尚卑劣;加上鲁迅早已指出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的

反复和错综,写起来实在是难分难解的。鲁迅是一个以其自己的特殊而特殊的研

究对象,富仁又当仁不让无可讳言的自成一家。但富仁不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

不以自己的利害为利害,他力求客观而公平地写出历史状况及各派的得失。不宽

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尤其对攻击过他的学派。

二是他围绕鲁迅研究对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全面的文化思考。许多观点

的犀利和深刻,超过了他的博士论文。也可以说是他的鲁迅研究的新发展。其重

要性和成果,至少不亚于他对鲁迅研究历史的评述。

这是谁也无可奈何的,做人,作文,做事,什么也不会"止于至善"。这才

有前途,有发展,有希望。地球毁灭,因此是世界末日;天体及其运动,一定还

在的吧?

这部著作中,我感到有一个疏漏,就是鲁迅及其同时代人所生活的中国,面

对的民族问题。对外,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威胁,不止是威胁,而且是事实上一次

一次武装侵略。杀我同胞,占我土地,夺我资源。对内,辛亥革命前有一个特殊

的鲁迅多次名为"种族革命"的民族问题。鲁迅14岁时的中日甲午战争,20岁时

的八国联军侵入北京,24岁时的日本和俄国两个外国在中国国土上的战争,31岁

时的辛亥革命,51岁时的日本侵占我国东北,52岁时的"一二八事变"亲身陷于

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之中,55岁的"华北事变"日本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的侵略。凡

此种种对鲁迅的经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鲁迅研究的各派也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救亡与启蒙"问题的提出,又可见一直影响到现在。历史没有"假如",

历史不是学者书斋里的演算。历史不是思想家头脑中的幻境;历史是人类的鲜血

凝成的,是无数生命不幸遭遇付出牺牲的流程。后死者的"假如""假设"不是

历史,也改变不了历史,但学者教授的议论却永远不会止息。总结中国鲁迅研究

的历史,不能疏忽民族生死存亡这一重大事实。

还有一个问题,本书在评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注意还不足。这就是1927年国

民党暴力清党后引发的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政权的态度问题,国共两党斗争的格

局问题。其关键在武装的革命斗争。是赞成,支持从体制外用武装革命斗争推翻

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政权,还是反对革命,一味从体制内谋求国民党政权的和平改

良?这不是一般文化问题,而是一般文化中的政治文化问题;而且不是一般政治

文化问题,而是政治文化中的暴力革命问题。1925年,针对国内问题,鲁迅一面

表示:"无论如何,总要改革才好。但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

而中国还是如此者,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别人。

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官学校来,惜已太晚。"一面痛感"最初的革

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

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

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正是在如何对待人类历史中的暴力问题上,鲁

迅显示出他的思想的深刻,复杂,丰富,显示出他思想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也正是在如何对待中国现代史中的暴力问题上,暴露出鲁迅研究各个派别之间的

深刻分歧,以及他们共同的浅薄,苍白和狭隘。

不过这两个问题都只属于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注意它们,也许有助

于思考和研究;撇开它们,有新的视角,从新的切入点着手,也会有别样的深刻

和丰富的成果,这部著作就是一个生动的证明。

我知道富仁要我作序的好意。我也说了,富仁的书无待于别人的序,尤其无

待于我的序。《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书,这序,都是一种嘤鸣,

留在这里,传给未来,是这样吧,我的学兄?

分享: